珠宝店管理机构

有时你需要慢一点

导语:在商务会面中,如果只是把吃饭当成待办事项中一个需要打勾的框框,就会失去交流本身的意义。

时至今日,为了赶时间草草完事已成为世人的行为习惯,打包咖啡、吃快餐、匆匆小酌、仓促的见面什么的,但我可不那么干。

匆忙行事会带来一个问题:这种激烈冒进的、机会主义的、态度暧昧的行事方式,会对良好社交产生巨大冲击。很明显,在商业领域,激烈冒进、机会主义和不置可否本质上没什么错,有时甚至是一种美德,但这种情况极少。

更多的时候,你想要的并非是匆忙而是闲适享受。就拿吃午餐打个比方吧。随便吃点儿和享用午餐之间还是有巨大区别的。享用午餐往往涉及与某人共度一段时光,促进相互关怀,是件很有意义的事。而随便吃点儿牵涉到的就是抢张桌子,拎过食物,扯下账单,赶紧滚蛋。对于后者,“抢时间”是关键字,吃饭不过是待办事项上需要打勾的一个框框而已。这种做法妨害了见面的本意——与某人进行一段有意义的交流。当然,关键在于知道何时应该“抢”,而何时又应该“享”。

“抢”时间带来什么?

一次会面最艰难的部分在于策划。无论你是想匆匆见个面还是好好聊一聊,都需要进行协调,而协调总是令人疲惫又沮丧。事情也许会是这样:你不辞辛劳选定时间地点,以为大局已定,却发现辛苦一场也不过就是得到次仓促的会面。真是诡异的人际交往和事件参与方式啊!

如果我们抢着进行其他重大事件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?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珠峰之旅?做个胆囊手术?明年跟我结个婚?

这些都是极其重大的事件,不能随意为之。会面也一样,理应值得尊重。因为会面往往效果卓越(尽管并非次次如此)——只要你不是匆忙为之。伟大的事物极少产生于仓促进行的会晤。

一次会谈

我们对Daniel Menaker进行了一次访谈。他是《良好的交谈:谈话的技巧与故事》(A Good Talk: The Story and Skill of Conversation)一书的作者。这是本很不错的书,关注交流沟通的人都应该看看——不是抢到手随便翻翻即可,而是买下它,花时间研究它。

Q:Menaker,谈谈“抢”这件事吧!

A:最有意思的就是“抢”这个字眼的发音,它听起来有点暴力。现在食品业有一种销售模式叫做“拿了就走”:你抢购一些东西,付款——商家自然是期待你付款的——然后赶紧走人。但是这种销售形式事实上显得有点咄咄逼人,让我很想说:“放开我!”。这种方式太像是拿着粗麻袋要来绑架我了⋯⋯

它同时还强调简洁,因为“抢”是一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事。你抢着做某件事的时候会做得特别快。因此,如果你说“占用你点时间,我们喝杯咖啡吧”,某种程度上你也就是要求煮三杯咖啡那么长的一小段时间而已,这意味着你赶时间,会有事说事,不会耽误太久。还有人会这么说:“这就是个快速会谈,非正式的。你不用担心,也无需准备什么。”

Q:看,我快迟到了… …

A:有时候这种说法是对一些重大事件的伪装。曾经有人对我说:“你能来城里跟我喝杯咖啡吗?我有点事要跟你说。”最后他跟我说的却是将我从顾问职位上解聘的事。真心不想为这种破事儿跑了那么远。

Q:真酷!那么,呃,这确实挺棒的,但是… …

A:我觉得美国对非正式交流有强烈的需求,这都成为我们整个文化的特征了。而在欧洲和日本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。

Q:Daniel,我还得去… …

A:我认为在一种“强制非正式性”的大众文化氛围中,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或缺的。这种伪装掩盖下的谈话内容很可能是极其严肃或冗长繁复的。我觉得大众对非正式社交的文化氛围有一种普遍需求,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,因而也就促生出了了“喝杯咖啡”现象。

我们都希望事情能轻松愉快地解决,所以我打算使用这种表达方式。但事实上“喝杯咖啡”很可能既不轻松也不愉快,还有可能冗长拖沓。如果有人对我这么说,我只会简单粗暴地选择以不信任他了事,虽然这里面有我个人经历的一些因素。我知道我有点啰嗦了。但我们确实应该承认,现有的非正式交流的文化氛围与我们预期的有很大不同。

Q:好了,我得走了!

注意:本次采访当然不是像以上记录的一样进行的。事实上,这是一次有趣而意义深远的讨论,我们只不过以一种荒诞的形式进行了整编,意图展现当我们“抢”的时候会发生什么。在我们编辑的这个版本里,会谈的双方一方在“抢”,另一方在“享”。您更希望与谁交流呢?

“抢”的唯一承诺便是速度。它让会谈变得匆忙而流于表面。这对人际关系来说可不是什么美德,应该尽力避免。

我们应该尝试去“享”,享受晚餐,享受美酒佳肴,享受咖啡时光,或者享受一次惬意的会谈、一次愉快的商讨,因为你会面的对象和你自己都值得如此。你的工作也应如此待之。

分享到: